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是放在人群中能够被人看得见甚至闪闪发光的。
可是,大多数家长每日对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说的话语,却都是在把他们的光亮一点点的熄灭,用自己手中那把无形的雕刻刀,把他们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砍掉,让孩子合群,生活在标准的模子里,最终泯灭于众人。
《奇葩说》第六季的最后一期,辩题是:
终其一生只是个平凡的人,你会后悔吗?
马东说,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日子里,好好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是的,但我认为不仅于此。
这个问题不止适合在岁末年初思考,而且适合在任何一个“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思考,同时,也适合每一个为人父母认真思考。
- 当我们与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
- 当我们忍不住想要大声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
- 当我们想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事的时候……
在这些时刻,我们都适合思考这个问题。
(一)你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在这一期中,最打动我的人就是詹青云和庞颖。
庞颖说:“凡”是个象形字,它是一个打造器具的模子。
这个模子中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平凡的含义是什么?
平凡,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特点,没有个性。
这样的平凡人,大多是安全的。
但是,这样的人生,是精彩的吗?
我们有没有想过,到底想要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想要我们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
- 是一个安全的、千篇一律的、泯灭于众人的平凡人,在标准模子过完的一生?
- 还是保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独立个体,活出自己的特色,与众不同的一生?
如果你的选择是后者,欢迎继续往下读。
(二)很多父母都是标准的模子,都在雕刻孩子的人生
以下的场景,你是否熟悉?是否有过?
- 当周围的小朋友看到邻居,都能主动打招呼的时候,你也会让自己稍显内向的孩子跟上节奏,去打招呼,当看到孩子躲得更远时,你失望了;
- 当别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得很愉快时,你看着站在你身边的孩子,心里想着“这孩子不能不合群”,然后想尽办法,试图让孩子能走入那些小朋友当中,努力让他变得“合群”;
- 当你的孩子非常认真地搭配出自己的一套衣服,仔细穿好,站在你面前时,你会说:“你怎么能这么穿?别的孩子都没有这么搭配衣服的,太难看了!快脱了!穿出去别人会笑话你的。”
- 当看到老师在群里点你孩子的名字,告诉你上课他不专心听讲,在纸上乱涂乱画的时候,你会尴尬,然后回头告诉孩子要像其他同学一样,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你发现了吗?
你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规范他的标准化的器具,是那个模子!
当你一旦发现孩子有个棱、有个角不太符合规范时,你就想用你手中的刀,刮一刮,锉一锉,将他磨平磨圆,以便更加契合这个社会标准的模子。
(三)当你接纳孩子的不同,孩子才有可能精彩!
詹青云分享了一个她自己的真实事例。
她上学的时候,当老师讲3比2大,2比1大,10最大的时候,她不知道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了数字大小的概念,而她却以为是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字体的大小。
于是,她是这样写的:
然后,她的老师并没有夸她的脑回路清奇,而是像更多的老师一样,会根据孩子的一些行为,轻易地下一个两个评论,甚至给一个孩子盖棺定论。
这孩子太蠢,我教不了。
这句话多么伤人!
如果这个孩子的妈妈,不是詹青云的妈妈,而是一个听到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就觉得万分失望和羞愧、跟着老师一起批评孩子的妈妈,那么这个孩子,也许在幼儿园,就会自卑、自弃,那这孩子的一生,恐怕不但没什么色彩,还会凄凄惨惨戚戚了吧。
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这样一个哈佛法学博士生光彩熠熠地站在这里,向我们分享她的经历和见识,正是因为她有一个能够看到她、接纳她、肯定她的妈妈。
虽然小时候詹青云身上的那个棱角不标准,放不进社会的大模子里,但是妈妈也没有跟着老师去试图磨平她的棱角,而是用欣赏的目光,接纳这个棱角,接纳这个女儿。
妈妈用最美丽的神话语言,说出了不凡的信任,因此成就了现在这个不凡的詹青云。
妈妈,是每个孩子都全心信赖的人。
- 妈妈的一句批评,会让孩子低到尘埃;
- 妈妈的一句认可,能让孩子能量爆棚。
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四)没有相信的开始,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詹青云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相信的开始,就不会有真实的可能。这句话,与我的观念不谋而合。
我经常会在文章中写这样一句话:
只有我们先信任孩子,孩子感受到这份信任,才会做得“更加值得我们信任”。
不是孩子先成为了金凤凰,我们才去认可她;
而是我们先认可孩子,学会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金凤凰。
这个因果关系如果倒置了,结局恐怕不会如你所愿。
(五)你想让你的孩子终其一生,只满足了他人期待的样子吗?
庞颖在节目中,说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负责临终关怀的医生,他采访了所有他处理过的病人,总结了前五个他们在去世前最后悔的事情。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
我多美希望我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这一生,我不想终其一生,只满足了他人期待的样子。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当我们对孩子命令着我们想让孩子做的事情,当我们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孩子们过得真的是自己的人生吗?
如果一个长期被压抑的孩子,如果青春期逆反了,我反而会为他庆幸。因为这证明他积聚了足够的能量,敢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声了,敢去维护自己了,有能力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如果一个长期被控制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没有能力逆反,那么他这一生,恐怕注定要过成别人期望的样子了。
我们别等到孩子青春期逆反了,再去反思;
更别等到孩子都成年、成家了,对伴侣和领导依然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才去后悔。
从现在起,给孩子话语权,给孩子尊重感,在引导孩子建立正确三观的基础上,保护好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属于自己的人生。